“最凶残也最文明的敌人”,这是美军将领李奇微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评价。上世纪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深深震撼了世界各国。那时,不少国家普遍认为最终的胜利者必然会是以美国为首、号称强大的“联合国军”。然而,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是,装备简陋、物资匮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竟凭借顽强的意志与独特的战术,将对手打得节节败退。除了李奇微、麦克阿瑟等著名将领曾留下印象深刻的评价外,英国一位被志愿军俘虏的上将——安东尼·法勒·霍克利,同样对志愿军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在讲述安东尼对志愿军的看法之前,必须先提到他被俘的经过。1951年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打响。当时安东尼作为英国第29旅格洛斯特营的副营长,驻守在临津江防线上,任务是抵御志愿军的进攻。志愿军560团早已部署妥当,准备对这支英军部队进行围歼。4月下旬,志愿军主力发起强攻,英军拼死抵抗。就在他们全力应对正面压力时,另一支志愿军小分队突然从侧翼出现,将格洛斯特营打得措手不及。安东尼眼见局势不妙,为避免全军覆没,只能带着残余部队向南撤退。与此同时,“联合国军”指挥部也调派了一个营的兵力、十架飞机与二十多辆坦克前往增援,试图解救被围的格洛斯特营。
展开剩余74%然而,增援部队在狭长险要的道路上遭遇志愿军561团的阻击,数十辆坦克与车辆全部瘫痪。我军不仅成功阻断援军,还缴获了约三十辆坦克和汽车。接着,指挥部又仓促调派一支南朝鲜军队驰援,可惜依旧无法突破,反而成为志愿军的猎物,令战场局势更加恶化。由于援军迟迟未到,格洛斯特营最终退回雪马里,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次日,英军仍不死心继续救援,却在志愿军559团的打击下再次失败,最终格洛斯特营全军覆没,安东尼也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沦为俘虏,被押送到碧潼战俘营。
进入战俘营后,安东尼起初极度紧张,担心志愿军会用刑拷问情报。因此,他多次尝试逃跑,总共有六次之多。有几次被志愿军士兵当场抓回,另几次则因地形复杂、迷失方向,最后不得不自己回营。尤其有一次,他试图顺着河床潜逃,却因河水冰冷彻骨而逐渐失去知觉,最终昏迷。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被志愿军战士救回,还盖上了温暖的毯子。此后,安东尼不再执着于逃跑,而是逐渐安心下来。他亲眼见到,志愿军对战俘从未施以虐待,甚至在物资紧缺时,仍会尽量将较好的食物留给战俘。这样的经历让他心中充满复杂的感受。
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火,安东尼作为战俘被释放,平安返回英国。休整几年后,他重新加入空降兵部队,继续参加军事行动。凭借出色表现,他在1959年被任命为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的首席教官。更为重要的是,他没有忘记在战俘营里观察到的志愿军战术,认真研究并在实战中加以运用。尤其是志愿军的步兵穿插战术,后来成为他军事指挥中的重要手段。到了1979年,安东尼凭借丰富的经验与战功,被授予上将军衔,出任北约北欧方面军总司令。
退役后,他进入英国内阁办公室修史部门,亲自整理有关朝鲜战争的资料。在回忆那段经历时,他坦言:“美国人原本想救援我们,但行动拖延,兵力太少又太迟。结果只有少部分突围,其余都成了俘虏。”1991年,他接受英籍华人学者徐泽荣的拜访,谈起战俘营的往事时毫不避讳,还端出自己钟爱的中国茶——这种习惯正是他在战俘营中养成的。当时他感慨道:“我当了一辈子兵,同德国人、中国人打过仗,也见过美国人、苏联人打仗……最优秀的还是中国士兵,我真心钦佩他们。”
安东尼在平静安逸的晚年又度过了十五年,直至2006年离世。他的经历和评价,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正如许多外国人所认为的那样,志愿军是一支奇迹般的部队,他们不仅在绝对劣势下战胜强敌,更在待人处事上展现了仁义与文明。这份精神,才是真正让世界敬佩的力量。
发布于:天津市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