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王耀南因病住院。秦基伟专程前往探望,病房里气氛沉重却又带着回忆的色彩。坐在床边的秦基伟不由得想起三十年前那场举世震惊的上甘岭战役。他感慨道:“三十年前,在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前夕,是你首先提出依托坑道工事为核心,构筑防御阵地,坚持持久作战。这一战术思路,为我们第十五军抵御美军的猛烈进攻提供了关键支撑。”听到这话,王耀南的思绪也逐渐飘回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期,由于作战失利,志愿军部队伤亡惨重。美军凭借远超志愿军数百倍的火力,不断向志愿军前沿阵地倾泻炮火。据杨得志的回忆,仅在其兵团防御作战期间,敌人投射到阵地上的炮弹数量就多达七百七十八万发。在老秃山阵地,仅仅在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他就能拾到两百八十余块大小不一的弹片。这样的火力密度几乎令人绝望。
展开剩余79%当时,防守开城以南水里地区的第65军承受的炮火压力比老秃山更为猛烈,伤亡极其惨重。军长肖应棠,素来刚毅果敢的铁血军人,在向杨得志汇报时却几乎哽咽,艰难地说道:“这两天打得不理想,部队损失太大了。”杨得志明白,65军已尽力避免伤亡,但血肉之躯又怎能与钢铁炮火抗衡?他只能拍着肖应棠的肩膀,表示必须找到一种让敌人难以奏效的办法。
就在此时,肖应棠提到,前线有些士兵主动挖掘防炮洞,以此来抵御敌军炮火的轰击。随后,李志民上将也补充说,早年在冀中与日军作战时,地道战发挥过巨大作用。这些话立刻启发了杨得志,他意识到坑道工事或许能改变被动局面。于是他亲赴前线考察坑道工事,并迅速上报。彭德怀得知这一情况后欣喜不已,随即下令各主要防御要点全面修筑坑道。
凭借坚固的坑道防御体系,志愿军成功挫败了李奇微的秋季攻势。1951年10月29日,彭德怀电令各部暂不准备发起全线反攻,而是转入阵地防御战。这一战略转变既是为了稳固防线,也是为了在谈判桌上争取主动。从此,志愿军一边修筑坑道,一边进行局部反击,直到1952年春。
然而,就在此时,彭德怀因头部发现瘤子而被中央军委紧急召回治疗。离开前线前,他已妥善安排战局。回国后,彭德怀向毛泽东汇报朝鲜前线的情况。毛泽东得知坑道战的重要性后,决定派出以工兵防御见长、素有“工兵专家”之称的王耀南赴朝。他相信王耀南必能使坑道防御体系更加完善。周恩来还特意叮嘱他,前线地势以山区为主,要着重研究在复杂地形中如何修筑坑道。
1952年4月26日,王耀南抵达志愿军司令部,并在一线军参谋长会议上传达毛泽东的指示:“消灭敌人是第一位的,只有消灭敌人,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虽然此时志愿军坑道网络已初具规模,但王耀南在实地考察后指出,许多坑道只是单纯防御,战士需等炮击结束后才能出来作战,灵活性不足。于是他提出必须增设“战斗坑道”,将坑道工事与野战工事结合。
按照王耀南的构想,所有坑道需相互连通,入口必须朝向敌人,间隔在三四百米左右。每个坑道配备机枪、狙击步枪和迫击炮,并由一个排驻守。坑道布局呈六边形,相互支援,就像蜂巢般密不透风。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具体标准:坑道顶部厚度应在三十米以上,入口防护厚度十至十五米,内部宽两米、高一米七,并配备观察孔、火力点、储水池、防毒门等设施。这样的坑道才能做到“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
随着王耀南的改进方案实施,志愿军的防御力成倍提升,尤其在上甘岭战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日本学者形容志愿军的坑道网络仿佛覆盖在朝鲜大地上的巨大蜂巢,绵延数百公里。美军对此束手无策,甚至称志愿军为“洞中的巨龙”,认为他们的阵地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美军参谋报告更指出,若继续强攻志愿军阵地,至少要付出近二十万人的代价,而这还是保守估计。
最终,美军在上甘岭碰得头破血流,李奇微被调离,继任者克拉克虽带着自信而来,却在惨烈的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志愿军的坑道防线坚不可摧。到1953年战争结束时,克拉克甚至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未能在取胜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司令官。志愿军凭借钢铁意志与智慧,将坑道防御战术发挥到极致,在战场上书写了不可磨灭的传奇。
发布于:天津市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